第一百五十五章 微服龙在渊_布衣首辅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一百五十五章 微服龙在渊

第(1/3)页

颁庆门是宫城四门的北门(承天门为南门、东西分别是崇光左门和崇光右门),一般旨意颁布、赏赐和接见外使都在这里。

  新君登基、阅兵献俘、封爵授印则在承天门,官员出入走崇光左门,禁军、内宦及宫人和库藏进出走崇光右门。

  皇帝夹在侍卫们中间很自然地出来。过了长虹桥,右前方大岛上大片的屋舍乃是皇帝侍卫的驻地、待嫁公主们居住的昌庆宫,以及未成年王子居住、学习的北宫。

  赵拓在侍卫们中间走进羽坤卫(见注释二)营地,熟门熟路地进入一间屋,立即由刘太监协助换上了寻常的深衣,外面罩件蓝底金花绣牡丹图的大氅,好像个公子哥模样。

  刘太监则化妆成老家人,两人再出来时,门前已经停了辆带厢马车,一名汉子赶车,两人在后面跟着,过了北护城濠上的胧月桥,出静安门(宫城及环湖外二重城的北门)及北关沿着承宣大道往东来。

  与李丹前世的印象完全不同,本朝的京都并非在北平(燕京或叫北京)而在睢阳(即商丘)。

  之所以太宗迁都至此,原因很简单,因为距离太祖的龙兴之地亳州近,祭祖也方便。

  中京北距前宋都城开封不远,自身又曾是南宋的应天府(本朝应天府为金陵,即南京),南边就是亳州。处控中原,交通便利。

  城池东以包河、西以大宋河两条南北向的河流为东、西外濠;

  太祖开凿的日月河西起燧皇陵,向东沟通宋河、蔡河、包河,乃是南濠;

  北城濠是太宗时期开凿的清凉河,自清凉寺下向东,从观音寺前缓缓向东南倾斜,最后与包河交汇。

  城池外廓东西宽十八里,南北长二十三里。

  虽然中京城池规模只有唐长安的一半,但这也很惊人了。

  中京城建制上是个独立的府,也就是承天府。

  城内领两县,以建业大道为分界西为睢阳县、东为永城县,城外领睢县、宁陵、梁县、虞城、夏邑、柘城、戴城(即前世之民权县)七县。

  其中梁县与虞城距离中京很近,前者因驻扎着右羽林卫实际是个军镇,后者则是户部泰丰仓所在地。

  大量国库物资交割、中转以及京师官民用粮都囤积于虞城,然后再经过日月河分别进入城内日月潭和皇城外开元寺的金水池,再转送常平仓和皇城西北的供奉仓。

  今日,又一批秋粮要入常平仓,所以皇帝要去现场看看,还要见见南边随船来的一名书办,听他说点有趣的事。

  赵拓自幼年体弱,甚至曾有大臣以此为理由提出换储。幸而遇到出身低级军官家庭,开明、大度的好祖母,不仅支持他登基,而且亲自教授他武艺强身健体。

  而且只要皇帝在朝臣面前表现良好,在后宫并不用太多礼法拘束他,十岁以后赵拓便出入宫禁,常到城中转转微服私访。

  太后开始有点紧张,但每次回来听皇帝对民间生活、百姓关心以及市场物价都能如数家珍,她也渐渐放下心来,甚至鼓励他多到民间走走、看看。

  故本朝并不阻止皇帝出入宫廷,一切有章法可循,众人做得行云流水,早就习惯了。

  皇城和其中的宫城位于承天府的西南,占全城面积的约四分之一。

  有部分皇城功能的面积没有囊括在二重城城垣里,而是处于外廓与二重城之间的,比如开元寺外的理藩院、鸿胪寺、太常寺和太庙,燧皇陵东的三坛(天坛、地坛和先农坛)等。

  总之,承宣大道以南,建业大街以西属于皇城,其民事管理归睢阳县,治安上却由皇城兵马司负责。

  皇城也是原来南宋应天府的范围,原本最为繁华。但本朝立国时这里叫做归德府,人口下降到只有数万人的水平。

  建都后大量空旷的土地被划分并赏赐给功勋、大臣,所以皇城内集中的基本都是勋贵和官员。

  太祖建都金陵,以承天府为陪都的时期,曾经迁各地归降世侯、官员子女四万人到城西居住,划籍贯为永城县。

  太宗时期因城内过于空旷,加上进一步瓦解各地世家、豪门大姓的需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635book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