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九十一章:千年未有之变局_唐朝贵公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百九十一章:千年未有之变局

第(1/3)页

  陈正泰相信那归义王突利会帮这个忙的。

  倒不是说这个兄弟当真可靠。

  而是毕竟自己进行了利诱。

  即便是突利察觉到了陈家的意图,也会将计就计。在胡人们看来,汉人深入大漠,本身就是一个笑话,历朝历代,根本就没有任何汉人的势力真正能在大漠中扎根。

  因而,对于突利而言,新近崛起的草原各个部族才是他的心腹大患,而不是陈家。

  前期依靠突厥的帮助,将城筑起来,一旦形成了规模,引起了突厥人的忌惮时,就只能凭借自己了。

  一切稳妥,到了月中,却有一道旨意发了出来。

  这消息足以震动长安……李世民的步骤很快,几乎打得所有人措手不及。

  科举新制拟定,昭告天下。

  以往的科举,不过是朝廷组织一场考试而已,既无制度性的保障,也根本没有深入至州府。

  这种科举,更多的是一种形式。

 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,任何一个制度,没有一个广泛拥护它的阶层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  而显然,陈正泰对李世民提出了一些建言,而李世民也表示了接受,而后依靠这个方针,选择扩大科举的规模。

  大唐将科举分为了县试、乡试、会试三个等级。和以往举荐不同,任何人想要高中会试,就必须先进行县试、州试和乡试,此后再进行会试。

  中县试者,为童生。

  中州试者,为秀才。

  中乡试者,为举人。

  中会试者,则为进士。

  这一切都仿照了后世明清时期的考试手段。

  从秀才开始,高中者就有了功名,得了功名,便有了一定数额田亩免赋税的权力。

  功名至举人者,可授官,自九品而始,授予实职。而至进士者,自七品而始。

  又规定了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,若无举人功名,除皇帝特旨,不得升任。

  所有的考试,俱都统一,除了必要的经史文章之外,竟还考一定的算学,以及一些常识的知识。

  经史文章限定字数,出题以春秋、论语为主,既要切合经义,又要能议论当今的政事……甚至还限定了文体。

  其实这样的科举,已经和明清时的科举差不多了。

  毕竟这个时代的主流读书人,还是熟读经史的,若是不将这个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,只怕天下要大乱不可,某种程度,这也是一种妥协。

  当然,作这样的文章,也不全然没有用处。

  实际上,这样的文章是最考验一个人的水平深浅的,你既要熟读四书五经,同时又能熟练的运用文字,同时还有足够的智慧,在短暂的时间之内,作出一篇有论点、论据的文章,但凡能考中的人,无一不是学富五车之人。

  这样的人若是作诗、作词都是手到擒来,有这样的理解和接受能力,哪怕是将来为官,其实也有极好的接受能力。

  当然……只是到了后来,这些士大夫们自己玩偏了而已。

  只是当下的主要矛盾,本质上是皇权与世族之间的矛盾,至于未来这新兴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什么矛盾,显然是以后的事。

  至少稳妥的方向而言,任何一个新兴的阶层,未来都可能尾大不掉,可比之当下世族把持一切,对于李世民而言,推广科举,已是势在必行。

  至于其他的考试内容,虽然不占主要,可是算学和所谓的通识试,也是一个看点,譬如,通识试里,就引入了一些陈氏课本中的内容,虽然引用的不多。

  其实考什么都不重要,真正令人震撼的还是这一次科举直接将触手触及到了府县。

  也就是说,大唐再不是每三年,诞生几十年个秀才、明经、进士这样简单了。

  每一年,会有许多的秀才、举人,每三年,也会有进士冒出来,范围之广,以及涉及到了哪怕是区区一个县城中读书人的命运。

  这就导致,通过科举来求取功名的人数一下子暴增了十倍百倍甚至上千倍,人数一增加,势必会导致,哪怕是区区一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635book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