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百七十一章:举大事_唐朝贵公子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五百七十一章:举大事

第(1/3)页

  关内和关外之间,无数的快马和探报疯狂的往来。

  朝廷连续发出要求班师回朝的公文。

  监视侯君集大军的快马。

  侯君集的回书。

  甚至包括了陈家的奏报。

  李世民显然已经越发的不耐烦了。

  侯君集在军中,一直下达要班师回朝的命令,可是……大军没有动。

  只见打雷,不见下雨。

  而陈家的奏疏,也终于来了。

  李世民面无表情,他一直都在等着这份奏疏。

 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,接触侯君集最深的就是陈正泰,毕竟,双方可都在河西。

  朝廷要侦知侯君集的动静,陈家的奏报,至关重要。

  如今,终于来了。

  李世民已经召集了好几次宰相和将军们在文楼里进行的会议。

  现如今,他拿着陈正泰的奏疏,当着众臣的面打开,赫然,陈正泰的笔迹便映入眼帘。

  李世民看了这奏疏,顿时神色变得紧张起来。

  越看,他脸色越是变幻不定。

  而后,他仰头起来,竟是若有所思状,良久之后,李世民突然低沉的声音道:“侯君集,已不能留了!”

  显然……李世民虽觉得侯君集卑鄙,甚至有治罪的打算,可侯君集毕竟是有功劳的,而且他的罪状,只是一个诬告而已。

  因而,李世民内心深处,是希望等侯君集回到长安之后,将此人罢黜。比如这吏部尚书,是别打算再要了,可他的陈国公爵位,终究还是要保留的。

  如若不然,免不得要让李世民背上一个不恤功臣的恶名。

  可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,却已彻底的让李世民生出了杀念。

  众臣一听,顿时心里发毛。

  李世民将奏疏收了,却没有给众臣看。

  这奏疏……对于李世民而言,过于震撼。

  里头有太多对于侯君集的吹捧。

  当然……联想到陈正泰对于侯君集的吹捧,再想到侯君集上了奏疏,状告陈正泰谋反,这两相对照,李世民看到的是什么?

  李世民看到的,乃是侯君集在西宁,一定是对陈正泰彼此和睦,定是讨了陈正泰的欢心,而陈正泰竟愚蠢到竟不自知,还真以为侯君集对他陈正泰的亲善表现,而将侯君集视做了良师益友。

  这一点,通过这一封奏报,李世民大抵便可想象。

  可是呢,侯君集当面对陈正泰和蔼可亲,可转过头,就直接诬告陈正泰谋反,谋反大罪啊,这是要将人整死的节奏。

  这又说明什么,说明了侯君集居心十分恶毒。

  说穿了,其实就是当面一套,背后一套。

  当面与你笑哈哈的,转过头,却是要将你陈正泰整死。

  李世民是绝顶聪明之人,这些联想,越想越是心寒。

  他甚至想到,这侯君集平日里对自己,对太子,难道不也是奉若神明一般吗?

  可是从他对待陈正泰的手段来看,侯君集是否在自己面前,温顺无比,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,可转过头,却已恨不得要诛杀了朕,好让他来做这个天子呢?

  李世民不得不做这样的联想,因为……他从陈正泰对侯君集的亲切称呼,还有对他的褒奖大抵可以看出,陈正泰对侯君集的印象很好,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,若不是因为侯君集一定对陈正泰采取了什么手段,令陈正泰这个糊涂蛋居然失去了防备之心,是不可能有如此好的评价的。

  而李世民做出了这些联想的时候,侯君集其实就已经死定了。

  因为李世民可以接受侯君集和陈正泰二人不和睦,彼此发生了口角,而后侯君集转过头,状告陈正泰。

  若是如此,只能说是臣子失和。

  可倘若陈正泰将侯君集视为自己的兄弟,而侯君集一定也当着陈正泰说了许多语重心长,令陈正泰觉得亲切的话,在这种情况之下,为了自己的野心,却是转过头诬告陈正泰,要将整个陈氏,置之死地。

  那么这个人……将有多么的可怕啊。

  说是心如蛇蝎也不为过。

  “陛下……的意思是……”

  李世民冷着脸,他的脸色变幻不定,一股浓重的杀机,自李世民的心底升腾而起:“陈正泰……终究是没有见识过人心险恶啊。而侯君集十恶不赦,若此人不死,将来祸乱我大唐者,必是此人。”

  李世民凝重的看着房玄龄和李靖人等:“监视侯家一举一动,只要侯君集回到长安,立即将其满门拿下。太子的妃子侯氏,也即可令她削发为尼。朕要让侯君集穿着囚衣来见朕!”

  不等房玄龄和李靖询问事情的原委。

  李世民又道:“给朕修一份密旨,告诉陈正泰,侯君集已反,让他有所防范,切切要小心。更不可让其……盘踞在关外。如若不然,便为我大唐腹心之患!”

 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,无论是房玄龄还是李靖都已经明白,侯君集完蛋了。

  只是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635book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